第28屆青島國際工業自動化技術及裝備展覽會
2026年7月16-19日|青島國際會展中心(紅島館)
近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加快發展新動能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行動計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30%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左右,初步建成先進制造業強省。
力爭到2025年
規上工業企業營收利潤率達到6%左右
按照《行動計劃》,山東將堅持“破三難、優四產、促五化”的“345”推進思路,加快破解創新能力偏弱、產業結構偏重、資源要素偏緊難題,以更大力度轉調優化低效產能、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全力促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生態化發展。
力爭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30%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達到6%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2.2%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左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1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較2020年降低17%左右,推動制造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初步建成先進制造業強省。
圍繞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行動計劃》作出22項工作部署,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提升、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支持制造業綠色化轉型、鼓勵制造業服務化延伸、促進制造業生態化集聚。
建設省制造業創新中心50家左右
在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方面,山東將面向制造業基礎性、前沿性領域,加強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級創新載體,推動創新資源整合集聚。實施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行動,打造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提升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
聚焦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編制全省產業基礎創新發展目錄,通過“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深化產學研聯合攻關,集中突破一批重要基礎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完善政府首購首用、保險補償等機制,推動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示范應用。力爭到2025年,建設省制造業創新中心50家左右、“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2000家左右。
提升產業結構層次方面,持續深入開展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深入推動鋼鐵、煉化、焦炭、水泥、輪胎、化工等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聚焦紡織服裝、食品、造紙、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等重點產業,滾動實施更高層次的“萬項技改、萬企轉型”,支持創建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領域,打造新技術應用場景,構建新產業發展生態,著力構筑支撐制造強省的新支柱。積極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堅持瞄準前沿、重點突破,聚焦生命科學、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領域,著力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加快推動創新突破和融合應用。
塑強產業人才隊伍方面,實施“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統籌推進企業家、經營管理人才、技術創新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泰山人才工程,加快培育集聚產業發展急需緊缺人才。夯實產業人才載體,創新培育人才引領型企業,加速推動制造業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大力實施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積極推廣工學一體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行動,開展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企業家培訓,實行青年企業家培育“導師制”,按照有關規定定期評選表彰優秀企業家。
支持濟南、青島軟件名城建設
建強新型基礎設施方面,山東將加快5G、千兆光網、數據中心等規模化部署應用,完善確定性網絡建設布局。打造全國一體化數據中心山東工業云體系,加快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和濟南“星火·鏈網”超級節點建設,積極發揮濟南、青島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的集聚輻射效應。推動實施企業網絡安全分類分級管理,加強數據安全分類分級保護,指導企業落實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主體責任,強化制造業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
山東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數字化轉型“小燈塔”企業,力爭3年內轉型改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萬家以上。以加快建設山東半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為引領,持續實施“個十百”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工程。扎實開展“云行齊魯·工賦山東”行動,持續組織萬名數字專員進企業,促進重點行業融合應用工業互聯網。每年培育100家以上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場景)。開展數字經濟“百城牽手萬項”活動,推動實施數字經濟項目1萬個以上。力爭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中應用工業互聯網的比例達到45%左右,全省兩化融合指數排名保持全國前三。
山東將增強電子信息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智能傳感器、虛擬現實等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擴容提質高端軟件產業,培育100家以上省級軟件工程技術中心,打造100個以上魯版軟件名品,支持濟南、青島軟件名城建設。著力培育發展大數據產業,加快發展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
建成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500家
《行動計劃》提出,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著眼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化,大力開發具有節能、環保、無害化、高可靠性、長壽命、可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品,提高綠色產品供給質量。高質量建設綠色工廠,推動企業加快低效設備淘汰與高效設備替代,加快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打造綠色工業園區,推動能源梯級利用、廢物綜合利用、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循環經濟產業鏈。
山東將加快建立綠色供應鏈,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構建數據支撐、網絡共享、智能協作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力爭到2025年,建成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500家、綠色園區20家,開發綠色設計產品500種以上。
大力推進節能降碳,對“兩高”行業進行清單化跟蹤監管,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分步驟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細化有色金屬、建材、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具體方案,加快碳捕捉、碳封存、碳循環利用等領域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推進工業領域清潔低碳轉型。
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者”行動,擴大制造業領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推動企業應用節水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加強高耗水企業節水監督檢查。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廣裝配式建筑和建筑光伏一體化技術,推動綠色建材應用,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實施百年品牌企業培育工程
推動更多“山東好品”融入雙循環
《行動計劃》中提到,鼓勵制造業服務化延伸。面向鑄造、印染、模具等關鍵環節,布局建設一批區域性共享制造平臺,集中配置通用性強、購置成本高的生產設備,建設提供分時、計件、按價值計價等靈活服務的共享工廠。培育發展一批服務型制造解決方案供應商和咨詢服務機構,推動建設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和項目。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重點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節能環保服務、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總集成總承包、生產性金融服務等。加強工業設計平臺建設,積極培育工業設計研究院、工業設計中心,發展平臺化、虛擬化設計工具,開展“工業設計進百企”“工業設計中小企業行”活動,支持舉辦世界工業設計大會。支持有條件的工業遺產和企業、園區、基地等挖掘歷史文化底蘊,開發集生產展示、觀光體驗、教育科普等于一體的旅游產品。
共建共享“好品山東”品牌。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推動制造業產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進國家標準化創新發展試點工作,建立先進標準培育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加強產業基礎標準研發,積極培育省級技術標準創新中心。實施百年品牌企業培育工程,完善“好品山東”制度體系和標準體系,提檔升級傳統大宗消費,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推動更多山東制造產品融入雙循環、開拓新市場。
爭創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
力爭到2025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左右
山東將積極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格局,形成覆蓋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業鏈領航企業的培育體系。
其中,加快建設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引導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創新資源要素、共享產能資源,著力形成協同、高效、融合、順暢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力爭到2025年,在全省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1萬家左右、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1000家左右。
打造一批集成能力和帶動作用強的“鏈主”企業。力爭到2025年,培育200家左右產業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打造11條左右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標志性產業鏈。
山東將積極培育產業集群,積極爭創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力爭到2025年,省級雁陣形產業集群達到200個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達到50個以上、先進制造業集群達到20個左右、特色產業集群達到120個左右。支持各類企業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制造業企業“走出去”。搭建“買全球、賣全球”信息平臺,強化資源、技術、產品、服務多元化供應和國際產能合作。
近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加快發展新動能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行動計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30%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左右,初步建成先進制造業強省。

力爭到2025年
規上工業企業營收利潤率達到6%左右
按照《行動計劃》,山東將堅持“破三難、優四產、促五化”的“345”推進思路,加快破解創新能力偏弱、產業結構偏重、資源要素偏緊難題,以更大力度轉調優化低效產能、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全力促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生態化發展。
力爭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30%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達到6%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2.2%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左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1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較2020年降低17%左右,推動制造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初步建成先進制造業強省。
圍繞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行動計劃》作出22項工作部署,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提升、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支持制造業綠色化轉型、鼓勵制造業服務化延伸、促進制造業生態化集聚。
力爭到2025年
建設省制造業創新中心50家左右
在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方面,山東將面向制造業基礎性、前沿性領域,加強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級創新載體,推動創新資源整合集聚。實施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行動,打造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提升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
聚焦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編制全省產業基礎創新發展目錄,通過“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深化產學研聯合攻關,集中突破一批重要基礎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完善政府首購首用、保險補償等機制,推動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示范應用。力爭到2025年,建設省制造業創新中心50家左右、“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2000家左右。
提升產業結構層次方面,持續深入開展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深入推動鋼鐵、煉化、焦炭、水泥、輪胎、化工等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聚焦紡織服裝、食品、造紙、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等重點產業,滾動實施更高層次的“萬項技改、萬企轉型”,支持創建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領域,打造新技術應用場景,構建新產業發展生態,著力構筑支撐制造強省的新支柱。積極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堅持瞄準前沿、重點突破,聚焦生命科學、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領域,著力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加快推動創新突破和融合應用。
塑強產業人才隊伍方面,實施“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統籌推進企業家、經營管理人才、技術創新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泰山人才工程,加快培育集聚產業發展急需緊缺人才。夯實產業人才載體,創新培育人才引領型企業,加速推動制造業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大力實施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積極推廣工學一體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行動,開展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企業家培訓,實行青年企業家培育“導師制”,按照有關規定定期評選表彰優秀企業家。
支持濟南、青島軟件名城建設
建強新型基礎設施方面,山東將加快5G、千兆光網、數據中心等規模化部署應用,完善確定性網絡建設布局。打造全國一體化數據中心山東工業云體系,加快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和濟南“星火·鏈網”超級節點建設,積極發揮濟南、青島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的集聚輻射效應。推動實施企業網絡安全分類分級管理,加強數據安全分類分級保護,指導企業落實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主體責任,強化制造業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
山東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數字化轉型“小燈塔”企業,力爭3年內轉型改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萬家以上。以加快建設山東半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為引領,持續實施“個十百”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工程。扎實開展“云行齊魯·工賦山東”行動,持續組織萬名數字專員進企業,促進重點行業融合應用工業互聯網。每年培育100家以上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場景)。開展數字經濟“百城牽手萬項”活動,推動實施數字經濟項目1萬個以上。力爭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中應用工業互聯網的比例達到45%左右,全省兩化融合指數排名保持全國前三。
山東將增強電子信息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智能傳感器、虛擬現實等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擴容提質高端軟件產業,培育100家以上省級軟件工程技術中心,打造100個以上魯版軟件名品,支持濟南、青島軟件名城建設。著力培育發展大數據產業,加快發展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
力爭到2025年
建成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500家
《行動計劃》提出,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著眼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化,大力開發具有節能、環保、無害化、高可靠性、長壽命、可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品,提高綠色產品供給質量。高質量建設綠色工廠,推動企業加快低效設備淘汰與高效設備替代,加快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打造綠色工業園區,推動能源梯級利用、廢物綜合利用、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循環經濟產業鏈。
山東將加快建立綠色供應鏈,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構建數據支撐、網絡共享、智能協作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力爭到2025年,建成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500家、綠色園區20家,開發綠色設計產品500種以上。
大力推進節能降碳,對“兩高”行業進行清單化跟蹤監管,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分步驟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細化有色金屬、建材、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具體方案,加快碳捕捉、碳封存、碳循環利用等領域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推進工業領域清潔低碳轉型。
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者”行動,擴大制造業領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推動企業應用節水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加強高耗水企業節水監督檢查。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廣裝配式建筑和建筑光伏一體化技術,推動綠色建材應用,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實施百年品牌企業培育工程
推動更多“山東好品”融入雙循環
《行動計劃》中提到,鼓勵制造業服務化延伸。面向鑄造、印染、模具等關鍵環節,布局建設一批區域性共享制造平臺,集中配置通用性強、購置成本高的生產設備,建設提供分時、計件、按價值計價等靈活服務的共享工廠。培育發展一批服務型制造解決方案供應商和咨詢服務機構,推動建設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和項目。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重點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節能環保服務、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總集成總承包、生產性金融服務等。加強工業設計平臺建設,積極培育工業設計研究院、工業設計中心,發展平臺化、虛擬化設計工具,開展“工業設計進百企”“工業設計中小企業行”活動,支持舉辦世界工業設計大會。支持有條件的工業遺產和企業、園區、基地等挖掘歷史文化底蘊,開發集生產展示、觀光體驗、教育科普等于一體的旅游產品。
共建共享“好品山東”品牌。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推動制造業產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進國家標準化創新發展試點工作,建立先進標準培育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加強產業基礎標準研發,積極培育省級技術標準創新中心。實施百年品牌企業培育工程,完善“好品山東”制度體系和標準體系,提檔升級傳統大宗消費,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推動更多山東制造產品融入雙循環、開拓新市場。
爭創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
力爭到2025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左右
山東將積極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格局,形成覆蓋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業鏈領航企業的培育體系。
其中,加快建設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引導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創新資源要素、共享產能資源,著力形成協同、高效、融合、順暢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力爭到2025年,在全省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1萬家左右、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1000家左右。
打造一批集成能力和帶動作用強的“鏈主”企業。力爭到2025年,培育200家左右產業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打造11條左右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標志性產業鏈。
山東將積極培育產業集群,積極爭創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力爭到2025年,省級雁陣形產業集群達到200個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達到50個以上、先進制造業集群達到20個左右、特色產業集群達到120個左右。支持各類企業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制造業企業“走出去”。搭建“買全球、賣全球”信息平臺,強化資源、技術、產品、服務多元化供應和國際產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