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屆青島國際工業自動化技術及裝備展覽會
2026年7月16-19日|青島國際會展中心(紅島館)
近年來,隨著自動化的不斷推進和人工智能的不斷進步,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愈來愈廣。截至2019年,全世界工業機器人存量已達272萬臺。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早在2006年就已經意識到智能機器人行業的重要戰略意義,并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提出將智能機器人列入先進制造技術中的前沿技術。
自2013年起,國家相繼發布了大量導向作用較強的全國性、行業性、地區性激勵政策。這些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機器人產業鏈的迅猛發展,使得工業機器人使用量也逐步躍升至世界第一。2020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嚴重限制了人員流動,為了避免員工交叉感染以及減少生產經營的不確定性,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考慮使用機器人替代普通勞動力。在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工業機器人需求日益強勁的現狀下,更加需要協調好機器人應用與勞動力就業之間的關系。
全面認知工業機器人的影響
工業機器人在易用性和穩定性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這使得在單調、頻繁、長時間重復、環境惡劣的工作中,工業機器人具有普通勞動力所無法企及的競爭優勢。作為普通勞動力的替代品,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勢必降低普通勞動力在就業市場中的相對優勢。對于勞動力的自主判斷能力、情感分析和創新能力要求較高的行業,工業機器人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較弱。然而在工作重復性較高、能夠大量引用機械臂替代普通勞動力的行業,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嚴重損害了普通勞動力的就業。
與此同時,隨著人口結構、擇業標準和勞動者權益保護力度的變化,企業的“用人成本”在逐漸增加,這也會使工業機器人的競爭優勢逐漸提高。對于勞動力能力要求較低、低學歷員工占比相對較大的行業,勞動技能較為簡單和單調。此時大規模引入綜合成本較低的工業機器人,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的長期人工費用。
盡管如此,考慮到我國政府對就業市場具有較強的宏觀調節能力,企業的機器人決策也會受到相關外部因素的影響。譬如在勞動力保護力度較大的地區,企業用機器人代替普通勞動力的“制度成本”更低,這可能會加強當地企業使用工業機器人的力度。在失業率較高的地區,為了保障就業和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地方政府可能會反向干預企業的工業機器人決策,以盡量避免失業率的進一步劣化。
在部分行業逐漸引入機器人替代人工的同時,勞動力市場將逐漸出現局部供需失衡的狀況。隨著機器人應用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局部失衡也會逐漸擴散至其他行業。一方面,勞動力會沿著產品供應鏈方向進行流動。隨著工業機器人不斷提高上游行業的生產率和人均產出,上游產品價格也會不斷降低,進而降低了下游的生產成本,會誘導下游企業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對普通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勞動力也會基于行業勞動可替代性選擇流動方向。在大量引入工業機器人的行業內的人力資本較低的勞動力被機器人替代后,部分勞動力會逐步轉移至其他對勞動力要求較低的行業中,以盡快實現再就業和穩定家庭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會在短期內損害就業,但從中長期來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具有顯著的溢出效應,能夠通過創造新的工作崗位的方式,實現對勞動力市場的重構,最終有助于增加社會總就業。與此同時,工業機器人的使用,一方面增加了現有行業內勞動者的平均人力資本;另一方面也將大量勞動力導流入新的、機器人尚無法涉及的行業,這些均有助于提高勞動力的相對優勢,進而提高勞動者的平均薪酬。
實現機器人應用與就業雙贏
面對工業機器人勢不可當的時代潮流,我們既不能只關注其對生產效率的提升作用而盲目推進相關產業,也不能過于害怕其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持有消極抵觸心理。調解工業機器人提升生產效率和損害短期就業之間的矛盾,需要從多種角度入手,積極協調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生產與就業的關系。
第一,全面認知機器人在“提升生產效率”之外的影響,特別是“技術性失業”問題。在制定工業機器人相關政府政策、產業政策,乃至公司內部決策時,制定者不僅要關注機器人發展和大規模應用對生產效率的提升作用,也要慎重考慮機器人應用對當地勞動力市場或對企業現有員工的影響。為盡量降低工業機器人對就業市場的損害,應加強對現有機器人廣泛應用行業的關注,及時追蹤相關勞動力流動方向,保證勞動力平穩流動。同時,也要加強對仍需政策鼓勵行業現狀的關注,既要推動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也要通過其他措施滿足勞動力再就業的需求。在推動工業向智能制造轉變的同時,加強對員工的全方位職業培訓教育,從企業內部緩解機器人應用帶來的“技術性失業”問題。
第二,精準把握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和方法。在不同地區,機器人應用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階段和就業現狀,推出因地制宜的發展戰略,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最大可能減少機器人應用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例如,全面持續增強現有勞動者的競爭優勢,積極應對機器人產業發展趨勢等。
第三,綜合考慮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的關聯,避免采取“單打獨斗”的政策和方法。隨著工業機器人使用量的增加,就業市場的變動和失衡會逐漸蔓延至鄰近地區和關聯較深的其他行業,特別是產業鏈下游行業、勞動力屬性接近的行業等。相關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制定適當政策以利用機器人應用的溢出效應,促進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的協調立體發展,以更高效地調節生產和就業,在逐步、有序地提升生產效率、實現產業升級的同時,盡可能降低機器人應用對經濟社會特別是對勞動力就業市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準確全面識別機器人應用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尤為必要。一方面,這可以使政府更有效地制定配套政策,引導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這也利于政府有針對性地制定宏觀經濟政策,以緩解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對就業市場和國民經濟帶來的沖擊。
近年來,隨著自動化的不斷推進和人工智能的不斷進步,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愈來愈廣。截至2019年,全世界工業機器人存量已達272萬臺。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早在2006年就已經意識到智能機器人行業的重要戰略意義,并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提出將智能機器人列入先進制造技術中的前沿技術。
自2013年起,國家相繼發布了大量導向作用較強的全國性、行業性、地區性激勵政策。這些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機器人產業鏈的迅猛發展,使得工業機器人使用量也逐步躍升至世界第一。2020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嚴重限制了人員流動,為了避免員工交叉感染以及減少生產經營的不確定性,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考慮使用機器人替代普通勞動力。在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工業機器人需求日益強勁的現狀下,更加需要協調好機器人應用與勞動力就業之間的關系。

全面認知工業機器人的影響
工業機器人在易用性和穩定性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這使得在單調、頻繁、長時間重復、環境惡劣的工作中,工業機器人具有普通勞動力所無法企及的競爭優勢。作為普通勞動力的替代品,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勢必降低普通勞動力在就業市場中的相對優勢。對于勞動力的自主判斷能力、情感分析和創新能力要求較高的行業,工業機器人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較弱。然而在工作重復性較高、能夠大量引用機械臂替代普通勞動力的行業,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嚴重損害了普通勞動力的就業。
與此同時,隨著人口結構、擇業標準和勞動者權益保護力度的變化,企業的“用人成本”在逐漸增加,這也會使工業機器人的競爭優勢逐漸提高。對于勞動力能力要求較低、低學歷員工占比相對較大的行業,勞動技能較為簡單和單調。此時大規模引入綜合成本較低的工業機器人,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的長期人工費用。
盡管如此,考慮到我國政府對就業市場具有較強的宏觀調節能力,企業的機器人決策也會受到相關外部因素的影響。譬如在勞動力保護力度較大的地區,企業用機器人代替普通勞動力的“制度成本”更低,這可能會加強當地企業使用工業機器人的力度。在失業率較高的地區,為了保障就業和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地方政府可能會反向干預企業的工業機器人決策,以盡量避免失業率的進一步劣化。
在部分行業逐漸引入機器人替代人工的同時,勞動力市場將逐漸出現局部供需失衡的狀況。隨著機器人應用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局部失衡也會逐漸擴散至其他行業。一方面,勞動力會沿著產品供應鏈方向進行流動。隨著工業機器人不斷提高上游行業的生產率和人均產出,上游產品價格也會不斷降低,進而降低了下游的生產成本,會誘導下游企業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對普通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勞動力也會基于行業勞動可替代性選擇流動方向。在大量引入工業機器人的行業內的人力資本較低的勞動力被機器人替代后,部分勞動力會逐步轉移至其他對勞動力要求較低的行業中,以盡快實現再就業和穩定家庭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會在短期內損害就業,但從中長期來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具有顯著的溢出效應,能夠通過創造新的工作崗位的方式,實現對勞動力市場的重構,最終有助于增加社會總就業。與此同時,工業機器人的使用,一方面增加了現有行業內勞動者的平均人力資本;另一方面也將大量勞動力導流入新的、機器人尚無法涉及的行業,這些均有助于提高勞動力的相對優勢,進而提高勞動者的平均薪酬。
實現機器人應用與就業雙贏
面對工業機器人勢不可當的時代潮流,我們既不能只關注其對生產效率的提升作用而盲目推進相關產業,也不能過于害怕其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持有消極抵觸心理。調解工業機器人提升生產效率和損害短期就業之間的矛盾,需要從多種角度入手,積極協調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生產與就業的關系。
第一,全面認知機器人在“提升生產效率”之外的影響,特別是“技術性失業”問題。在制定工業機器人相關政府政策、產業政策,乃至公司內部決策時,制定者不僅要關注機器人發展和大規模應用對生產效率的提升作用,也要慎重考慮機器人應用對當地勞動力市場或對企業現有員工的影響。為盡量降低工業機器人對就業市場的損害,應加強對現有機器人廣泛應用行業的關注,及時追蹤相關勞動力流動方向,保證勞動力平穩流動。同時,也要加強對仍需政策鼓勵行業現狀的關注,既要推動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也要通過其他措施滿足勞動力再就業的需求。在推動工業向智能制造轉變的同時,加強對員工的全方位職業培訓教育,從企業內部緩解機器人應用帶來的“技術性失業”問題。
第二,精準把握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和方法。在不同地區,機器人應用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階段和就業現狀,推出因地制宜的發展戰略,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最大可能減少機器人應用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例如,全面持續增強現有勞動者的競爭優勢,積極應對機器人產業發展趨勢等。
第三,綜合考慮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的關聯,避免采取“單打獨斗”的政策和方法。隨著工業機器人使用量的增加,就業市場的變動和失衡會逐漸蔓延至鄰近地區和關聯較深的其他行業,特別是產業鏈下游行業、勞動力屬性接近的行業等。相關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制定適當政策以利用機器人應用的溢出效應,促進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的協調立體發展,以更高效地調節生產和就業,在逐步、有序地提升生產效率、實現產業升級的同時,盡可能降低機器人應用對經濟社會特別是對勞動力就業市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準確全面識別機器人應用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尤為必要。一方面,這可以使政府更有效地制定配套政策,引導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這也利于政府有針對性地制定宏觀經濟政策,以緩解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對就業市場和國民經濟帶來的沖擊。